返回

谢凌枫奇遇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零六四章 你曾指出朱光潜论文的瑕疵?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静。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     潘智?兴奋地说:“此后,许多文人墨客对此句‘推’或‘敲’的运用孰优孰劣,多次展开过激烈的论辩。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也发表自己的见解,认为用‘推’字好,有利于突出夜深,寺里和尚都已歇息。一个和尚步月归寺,推开虚掩的寺门进去。我以前在教学《咬文嚼字》这篇课文时,就怀疑朱光潜先生是否看过《题李凝幽居》全诗,是否读过前人有关此诗的一些评论!于是,我当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质疑:朱光潜先生与历代文人墨客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似乎都忽视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和尚敲的是哪扇门?是寺院的大门,还是隐士李凝幽居处的大门?而许多人,包括朱光潜先生,却往往断章取义,拘泥于这两句诗句的‘推敲’,而没有把它纳入整首诗的范畴,从整体上予以考虑。”     “潘老师,你是如何进一步阐述这个话题的?”黄玉鹃这时对谢凌枫的超强记忆力已经毫不质疑了,她转过头来,好奇地追问潘智?。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是写他拜访友人未遇这样一桩生活琐事,取材并不广阔。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一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中的‘僧’,是作者自称,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门。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这也就是苏轼所说的‘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正是基于上面的分析,本人才得出一个结论:和尚敲的显然是李凝幽居处的门,而不是寺院的门。”潘智?侃侃而谈,显然对这些内容了如指掌。     “潘老师,你在话题讨论时曾讲过一个与贾岛的‘推敲’二字有关的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谢凌枫飞快地接过话题,“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那么,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佳?后人是否还有过探究呢?”黄玉鹃紧接着问道。     “当然,自唐代以来,关于‘推敲’二字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比如,唐诗专家马茂元、赵昌平认为: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他们的观点是:‘敲’字胜于‘推’字。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谢凌枫滔滔不绝地解释说。     “但是,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潘智?老师不甘示弱地接过话题,“比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过: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与‘宿’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吴冠中先生是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难得的妙解。”     “著名作家、评论家重元颇为赞同潘智?老师的观点,他认为:根据诗题《题李凝幽居》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可以判断‘僧’敲的是李凝‘幽居’之门,而非寺院之门。因此,‘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要妙于‘推’字。对此,不难理解。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住处之门在夜间是要关上的,‘幽居’(诗中指野外之住处)之门更应如此。李凝‘幽居’之门,是关着的,这‘僧’无法直接进入,才需要‘敲’门,以通知主人前来开门;门是掩着的,也就可‘推’门而入,而无须‘敲’门了。”谢凌枫又接过话题。     “那么,当时有没有其他人提出与潘老师不同的看法呢?”黄玉鹃好奇地问道。     “当然了,如果一个话题只有一个观点,而没有与之截然不同的看法,岂不是无趣得很!”潘智?老师说着说,“当时来自四川的吴礼明老师的看法就与我有所不同。”     “哦?愿得一闻!”黄玉鹃打破沙锅问到底。     “吴礼明老师指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想论诗,因为论家各站在不同的立场,说着不同的话,难免会有不相同的结论的。同是来自桐城的马茂元先生和朱光潜先生,他们却一个要追求有声有色的画面效果,另一个则要寻得一种贴近作者的幽绝的境界。显然诗歌鉴赏要追求的是有声有色的画面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古代诗歌中我们所能见到的通例。但是,从追求诗歌,尤其要联系诗人贾岛的个人风格来说,欣赏者要达成一种幽绝的境界,似乎还很有难度的。这样一解释,也似乎淡化了作为苦吟诗人的幽寂的心灵感受;而且,也将唐代早期的诗歌与中晚期的诗歌风格与意趣相混了。所以,我们看到了画家吴冠中――从一个艺术家的眼里看到的一个更接近自然的看法。也许在这种‘诗画互涵’中我们可以寻得一些解释的玄机来。……但潘先生提出的问题,我以为是极有价值的。”谢凌枫又很娴熟地接过话题来。     “好了,从刚才的一番对话,我不得不承认一个惊人的事实。”潘智?感慨地说,“谢朋友的确具有不可思议的超强的记忆力。据我所知,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自古以来仅有两个人而已。”     ――――――――――――――――――――――――――――――     码字不易,码出有一定阅读价值的文字更不易!请大家继续支持书笠居士!\');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