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谢凌枫奇遇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零二三章 泉州美食街与闽台缘博物馆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闲聊的时间是最容易打发的。不久,公共汽车就到达了泉州中心站。     下车后,谢凌枫、黄玉鹃,与李老师互相交换了手机号码,便告别了李老师,打的前往泉州美食街。这条美食街位于泉州新旧市区交接地带的温陵工业路,南至津淮街,北临丰泽街,全长613米。     的士很快就驶进了美食街。付了车钱,谢凌枫、黄玉鹃一下车,顿时觉得眼前一亮:     小店临街相对,白的墙,红的砖,木雕的飞檐,镂空的窗格,古色古香的牌匾……如果不是街上的摩托车和汽车,你会恍然以为时光倒流,或者你已经穿越时空,走进了清明上河图里,尽览宋代开封府的繁华景色:     美食街一带建筑风格多样,筒瓦,琉璃,飞檐流丹,镂空雕花,使得街道两侧的小店格外灵动,充分展现了闽南建筑特色,又具有古代建筑的灵动。抬脚上楼,推窗闲坐,自有一种怡然心境入怀,菜肴还未端上餐桌,胃口已是大开。     泉州烧肉粽、石狮牛肉羹、安海土笋冻、洪濑鸡爪、官桥豆腐干、石鼓白鸭汤、德化苦菜汤抑或是印尼烧烤、客家风味、台湾姜母鸭、新加坡肉骨茶、广东煲粥、中原面线等等,应有尽有,无不彰显着泉州饮食文化兼容古今中外的特色,也体现了形式朴实、口味清香、甘沃醇美、风味独特的闽南菜流派。     “泉州的美食街可以当仁不让地称之为饮食文化街,”黄玉鹃打过牙祭后,深有感触地说,“榜舍龟、满煎糕、土笋冻……一盘小吃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绿豆饼、元宵丸、桔红糕……一道甜点背后也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是啊,从餐饮店前的一副副对联可见一斑,‘闻香且止步,知味暂停车’、‘名震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小天地,大场合,留我一席;品人物,说古今,饮他几杯’,不难看出,当地政府的运作得当,将饮食与文化巧妙联姻,打造出了泉州饮食的金字招牌。”谢凌枫也举双手赞同。     下午,遍尝了泉州特色美食后,两人又趁兴参观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位于泉州清源山下,西湖之畔,是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为23332平方米,高度为43米。     值得一提的是,其配套景观广场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泉州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个广场。广场中有个长74米、宽18米的巨型水池,水面将主体建筑倒映在池中,注水源源不断地由里向外流动,意喻两岸关系“源远流长”。     博物馆广场上矗立的两根九龙柱每根高达19米,直径2米,重达135吨,这两根九龙柱以“九龙吐珠”的形象,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祈盼祖国和平统一。     主体建筑分4层,展厅总面积7355平方米,共征集和复制文物文献近1.5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29件,全面展示了海峡两岸在地域、血缘、文化、建制沿革、商贸往来、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历史关系,具备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     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游客休闲处和设备用房等。     二楼为主题馆,面积3466平方米。主题馆通过闽台“五缘”关系,分七个部分设计布展,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实物展示、场景模拟等生动的手法,全方位地展示福建与台湾深厚的历史关系,充分凸显了宝岛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馆,展厅面积2889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示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     四楼为信息数字及研究中心,暂时还没有对游客开放。     纵观整个博物馆的园林景观,你会发现它也是以方、圆两种几何体为构图主体,与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互相呼应,充分协调。     谢黄二人携手进入闽台缘二楼大厅,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还有头顶上那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这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     迈步进入主题馆,首先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在一座台湾海峡地形变迁示意模型前,谢凌枫、黄玉鹃饶有兴致地听取导游声情并茂地介绍:     “当地球进入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也就是距今1.8万年前,地球气候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到最低位置,低于现在海面150米左右,于是海峡变通途,大陆古动物与古人类不断迁徙住进台湾岛内;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又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之后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透过旁边这七幅图,你们可以直观地感知台湾岛和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     “再看这一边,这里陈列的是一些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在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地先后发现了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所出土的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的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     “史前文化中,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而台湾长滨文化和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砾石偏锋砍器、细石器、手斧等文物,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地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就此推测,长滨文化的人类,很有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大家请看,这是闽台缘博物馆中陈列的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通过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地出土的遗物,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