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强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和平洋行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家“悦来客栈。”内部还算不错,除了单独房间外,还有独立的小院,王韶忍痛掏了九十两银子,包下悦来客栈一个小院三个月时间。     王韶随口向林三娃、刘顺子两人打听过上海此时的房价,一般独门独户的小院子花二三百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一幢,如果在客栈里住一年的话,等于花掉了一所院子的价钱。     客栈老板直夸王韶等人来的正是时候,如果再过半月左右,各地丝茶商人涌入上海,住宿价格至少要翻上一番,这更是坚定了王韶的决心,务必要在租界买到一块地,在三个月内盖起房子,哪怕将手头这点银子全部投进去也在所不惜,有了地和房子,总能找到办法再做其他事。     第二天,李七、黄四木两人被王韶打发,由林三娃、刘顺子带着出去熟悉上海县城。而王韶带着马克威尔重新来到租界处,寻找可以出租的土地。     整个英租界如今租出去的土地还不到一百亩,处处是荒地,王韶很快就看中一块地,这块地与怡和洋行相邻,据王韶所知,怡和洋行是英资企业中经营最为成功的洋行之一,一百六十多年后,怡和洋行依然是全球五百强的企业。     此时的怡和洋行没有后世大企业的气派,他的门面只是一幢二层二开间的砖楼,在二十几所洋行中并不起眼,至于后来那座占地二千多米,高七层,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一直留存下来的大楼,那是数十年后翻新所建。     “就这里了。”王韶指着这块荒地,确定下来。     这块地很可能就是王韶以前在外滩参观的怡和洋行老建筑,如今自己先把地占了,以后怡和洋行想扩充都找不到地方,可惜这种喜悦不能和人分享。     确定了地方后,王韶马上让马克威尔去上海道衙门打听土地的情况。     此时青浦教案已经爆发了一个多月,青浦教案的起因是三名传教士首先违反洋人不得在居留区外过夜的条约,擅自跑到青浦县传教,当时正值漕米进京,青浦县聚集了上万名船工,船工看到洋人稀奇围观,被传教士挥舞的手杖打伤,这下惹了众怒,一名船工喝了一声:“大家一起打洋鬼子。”顿时众人一涌而上,三名传教士走避不及,被打得鼻青眼肿,不过还好,毕竟没有出人命。     只是此事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英国领事阿礼国借机生事,命令兵舰封锁吴淞口,不让漕粮运走,向清政府提出四十八小时捉拿凶手的要求,否则英国为保障本国公民的安全,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这一举动吓坏了两江总督李星沅,漕粮关系到京城安稳,不能耽搁太久,连忙与英国人进行交涉,上海道台咸龄写信给阿礼国,本来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只是反而引起阿礼国对他的反感,阿礼国又向两江总督李星沅提出委派藩司大员处理青浦案件、撤换上海道台咸龄这两条要求。     李星沅无奈,只得停了上海道台咸龄之职,选中旗昌洋行股东兼大班,候补道吴健彰暂时代理上海道台之职,实指望凭着吴健彰与洋人的关系,将青浦教案平息才来。     吴健彰由一介五品的候补道,骤然代理正四品的上海道,犹如天下掉馅饼,一下子砸中他的脑袋。为什么这个位置会轮得到他?吴健彰十分清楚,关键是他与洋人的关系。     马克威尔刚进上海衙门,就得到吴健彰热情招待,听到马克威尔说明来意,吴健彰叫来一个熟悉的衙役给马克威尔带路,若不是清浦教案尚没有了结,这个吴道台说不定会亲自带着马克威尔去办理租地事宜。     只花了三天时间,马克威尔就办好了租地手续,将盖着上海道台鲜红大印的道契拿了回来,道契编号为25号,也就是说,前面一年多时间,上海道只发出了24份道契。     租地的花费比想像还要便宜一些,将近三亩五分的地只花了区区一百两,租界圈占已经五年,由于租界内不允许华人租用,地只能荒着,原主人巴不得将地脱手,地价自然便宜。     望着这张道契,王韶仿佛看到哗啦啦的银子在眼前流动,不过,要想凭地坐收银子,起码要把房子盖起来才行,如今王韶除了丽如银行一千两存银外,其余银两基本花光了,凭这一千两银子,除非是搭简易木棚,否则绝对盖不起三亩多地的房子。     好在离太平军起义还有两年的时间,离攻下南京更是还有五年之久,王韶还有时间,可以将房子慢慢盖起来。     “怎么样,这座房子若是建起来如何?”     这是王韶画的一张楼房草图,小楼分三层,全部用砖石做成,占地二百平米左右,这张设计图,王韶参考后世白宫设计,采用了许多狐形结构,和现在大多线条直来直去的房子相比,这张图纸完全是颠覆性的设计。     “好漂亮的房子。”刘顺子赞叹道。     “你们呢?”王韶问向其余四人。     “好!”黄四木的回答非常简单。     “漂亮!”这是李七的回答。     “我若是能住进去就好了。”这是林三娃的回答。     “非常好,老板,如果你去做建筑师的话,一定会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我爱这所房子。”马克威尔略显夸张的道。     “好,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么房子就照这样建。”     “大哥,这房子是咱们自己建的。”李七和黄四木两人都惊喜的问道。     “当然。”     得到王韶肯定的回答,李七等四人都喜笑颜开,能住进这样的房子,少活几年都愿意,马克威尔张大了嘴,对于自己的老板,他越来越看不懂。     第二天,王韶将各人分派出去,刘顺子、林三娃两人是本地人,王韶将两人分开,与李七、黄四木两人分别配成两组,一组负责招工匠,一组负责购买各种建房材料,王韶自己则带着马克威尔负责监工,顺便拜访各个洋行大班,拉近关系。     此时是劳动力的淡季,上海流民多不胜数,林三娃、李七到街上一吆喝,招工建房子,马上就聚集了上百人。建一幢才二百平米左右的房子,当然用不了这么多人,僧多粥少,两人将工钱压得极低,除了免费吃饱外,每月只有二两银子,依然有不少人抢着去做,当然,这只是小工的价钱,大匠的价钱要高得多。     两人左挑右选,招了二十人,本来已经满了,经不住数人苦苦哀求,又多招了五人。     李七、黄四木两人找材料也很顺利,这几年洋行的进入,带旺了上海的建房热潮,很容易购买到建房材料。     有了人,又有了材料,工地马上热闹起来,每天都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