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棉_._.花_._.糖_._.小_._.說_._.網<<<$]
在1984年8月末挂牌成立的退伍老兵基金会的办公地点离上海公安局不算太远,仅隔了两条街道。而它的附近还有上海人民武装部,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位于上海市的中心,所以办公地点的这栋二层小洋楼的租金并不便宜。
戈文和林一铭来到这里后,小洋楼里除了有一个年轻的退伍军人坐在前台看报纸之外,就只有北岛在二楼办公。
现在基金会的影响力还较小,接受到的资金也比较紧张,唯一的大头还是戈文捐助的《士兵突击》稿费,而这稿费早已被拿去入股江东畜牧场,因此基金会平日里的业务比较瘦,一般只留一两个招聘回来的退伍军人坐镇,卫建国一般都是在江东畜牧场忙碌。
和一层的年轻退伍军人说明了来意,戈文和林一铭就自己上了二楼。
在二楼一间屋子的门上钉着一枚钉子,钉子上挂着一个门牌,上面写着《同袍》编辑部几个字,一看就是仓促上马的结果。
推开门,北岛正坐在一张桌子前,伏身写着什么。
见戈文进来,北岛站了起来,他的脸上比较憔悴,两个眼睛周边都是黑眼圈,一看就是熬夜熬了好几天。
“你回来,也不过来看看我。要不是卫建国说你回来了,我都不知道!”北岛一边埋怨着戈文,一边瞧着他身后的林一铭。
“哈哈,刚回来就去一些长辈那儿请安,这不刚刚忙完了,就过来看你了嘛。”
戈文笑着解释到,然后就把林一铭介绍给了北岛。
“这是林一铭,我的好朋友,复旦大学的学生,也是《收获》编辑部的见习编辑,还是你的一个粉丝……嗷……”
林一铭见戈文啰里啰嗦个没完,一肘子锤在戈文的肚子上,然后就上前一步握住北岛的手说道:“我叫林一铭,我非常喜欢你的诗歌。【愛↑去△小↓說△】”
“你好,你好。”北岛看着戈文和林一铭两人熟稔的样子,不由得笑了。
三人寒暄了一阵,坐下后,戈文这才好奇的问北岛:“刚才看你在写东西,写什么呢?《同袍》的样稿不是都定下来了吗?”
“我在准备第二期的稿子。[棉花糖小说网www.Mianhuatang.com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reads;。]现在就我一个人了,得提前准备,不然到时候怕赶不及。”
“不是还有芒克、舒婷他们嘛。”
“戈文,我打算留在上海了。”北岛将自己这些天里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告诉了戈文。
然后向戈文解释道:“基金会在上海,而《同袍》的一切关系也都在上海,如果像创刊号那样,每个月都北京上海的来回跑,实在是太耽误事。”
“那《同袍》岂不是就剩下你一个人了?”听了北岛的话,戈文很是吃惊。
“所以,我才抓紧时间赶第二期的稿子啊!芒克、舒婷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我也不能一直打扰他们,最多让他们帮忙写几篇稿子……”
“可是……”戈文还是有些疑虑。
“没什么可是。你是不知道,以前在外文社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编辑,平时只是按领导的要求做事审稿,现在我终于能够像当初的《今天》诗刊一样,创造新的杂志,这种充实感实在是太棒了!”
北岛有些激动的打断了戈文的话,然后带着一丝兴奋的向戈文和林一铭阐述着自己对于《同袍》的各种畅想。
那激动的神情再配合他脸上的黑眼圈,让戈文一阵无语。
眼前的这位可真的是喜欢编辑这个岗位!
这和后世的宅男也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宅男喜欢二次元,而顾城则喜欢办杂志!
“不是我打击你,光靠一个人是不可能把一本杂志做好的!”戈文忍不住给北岛泼冷水。
北岛的行为勇气可嘉,却有些愚蠢。
“是啊,我在《收获》编辑部工作,我知道一本杂志从组稿到发行有多少道工序。北岛你一个人恐怕忙不过来,你这样做只会把自己累垮的!”一边一直在听着两人对话的林一铭也插口道。
“哈哈,你们想歪了。现在《同袍》还没有任何影响力,等创刊号发布了,等大家都知道戈文你在《同袍》上连载新的小说,我觉得用不了多久,《同袍》杂志的效益就会好起来。到那个时候,傻子才会这么累,我当然会招聘一些编辑和美工,现在的情况只是暂时的。我可是答应了卫建国半年后就要给基金会上缴挂靠费的。”北岛笑着说道,语气里都是奋发向上的激情。
“既然你都已经计划要招人了,何必还要再等,干脆现在就开始招人!费用不够的话,我那还有钱,可以再资助《同袍》。”戈文挥了挥手,直接替北岛下了决定。
“不用,真的不用,也就两三个月的事,我能坚持的下来。再说了,我这里还有一点积蓄,你不用再掏钱了,现在账上的钱足够再发行一期杂志的。”北岛连连摆手。
“戈文,《同袍》的资金是你提供的?”林一铭从北岛口中得到一个让他惊讶的事实reads;。
“啊!”戈文无所谓的点了点头。
“我靠,半年多没见,你真成了土豪了!没的说,今天中午一定要去六味斋!”林一铭一面兴奋调侃戈文,一面转头对北岛笑道,“北岛,你就别替他省钱了,这家伙现在是土豪,放到过去,就是被批斗的对象,你就当是在吃大户就行了。大不了,把杂志社弄成一个公司,给戈文分点儿股份就成了!”
“……”
戈文看着还在摇头晃脑的林一铭一阵的无语。
这小子懂什么是公司吗?
在1984年的中国内地,刮起一股“公司热”。这无厘头的闹剧,最开始的起因就是因我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专家在报纸上指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