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饭汤都难以灌下去,如何能喝下郑浩特意熬制的一碗碗中药呢?为了方便给郑栋辉用药,郑浩找上周彬,给住院部特批买了一台微波炉。这样大大方便了病友们。也给郑浩创造了方便,他利用微波炉把一碗中药的量浓缩到最少量时再给郑栋辉灌服,不但能使药物充分被郑栋辉身体所吸收,而且还不影响进食。在使用针灸治疗中,郑浩根据有些手部特定穴位需要使艾熏,有些手部则需透穴针灸的情况,对郑栋辉一直紧握着的手经过穴位按摩,疏通其经络,使他的手慢慢伸展,对于避免肌肉萎缩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住院部的护士看到后非常好奇,她们护理过多少颅脑损伤的病人,还从没有见过在肌张力极高的情况下,能使紧握的拳头可以放松展开的现象。在给郑栋辉每天的例行按摩治疗中,郑浩都要认真寻找郑栋辉身上的肌肉,软组织、韧带的痉挛压痛点,因为植物人无法正常交流、压痛点的寻找只能凭经验和娴熟的手感盲找。为了找到这些关键部位、好利用按摩结合针灸来进行强烈刺激,以确保脑部病变的不断好转,郑浩想尽了方法。
他在给父亲的精心治疗之余,苦心琢磨,他看到有些脑外伤病人病情严重,在术后不能自主站立,要由医护人员来给他进行帮助训练站立,在训练过程中,患者要定期不断的反复练习坐下起来,既耗费了医护人员大量的体力,又占用了医护人员的大量时间,而且操作非常麻烦。于是他借鉴后世的经验,想出了一种在脑外伤手术后辅助患者下肢进行锻炼活动的训练器:在轮椅带万向轮的车架腿上装上活扣,方便其固定在挂滑轮的架板上,再在滑轮架板上分别安装上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将牵拉绳绕在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上,牵拉绳的一端上固定上手柄,其另一端上固定上上身约束套带。这样病人在医护人员的协同下,带好装具后,可以自己完成康复训练。看到郑浩想尽方法东拼西凑出来的器具,一时间在马王堆疗养院造成了轰动,医护人员大为兴奋,因为它构思巧妙新颖,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操作起来简单方便,省时省力,病人容易坚持,借助它可使患者的较快康复。
看到郑浩做出的东西,想着陈树青、杜岳对郑浩毫不掩饰的欣赏,周彬灵机一动,他让人将郑浩叫来,两人坐在一起商量了一下,于是郑浩便成了疗养院的特聘医生,他所发明的这个康复仪被作为马王堆疗养院的发明成果被上报于卫生厅,很快就由一个医疗设备制造厂负责生产。疗养院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而郑浩作为主要发明创造者也拿到了一笔奖金。虽然成为了疗养院的特聘医生,但郑浩并没有像其它医生一样正式排表上班,他只在一些需要针灸的疑难杂症上现现身手,但郑浩却向周彬提出要一间宿舍来住,因为他有太多的事要避人耳目,与弟妹们挤在家里那间小屋里是极不方便的。他看中了配电间傍边的那间堆满了杂物的小屋,这里位置偏僻,一般人都不会过来,正方便郑浩练功。见郑浩只提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周彬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安排人手将那间杂物间清了出来,整修了一下,又找了单人床、办公桌与一个文件柜作为家具放了进去。看着儿子回到家没多久,就弄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彭向红是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一家人终于团聚了,而且好久不见的大儿子聪明强干,极有出息,伤感的是丈夫受了重伤,一直昏迷不醒。
有时看到父亲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而凶手们一个个逃之夭夭,没受到惩罚,郑浩就心有不甘,他想:“我父亲都这样了,为什么凶手还一个个过得好好的?”,心中愤愤不平的郑浩偶尔想着如果有可能,就由自己亲自动手,耒教训教训那几个凶手。
这段时间,郑浩除了每天例行的给父亲做治疗外,就是躲在配电间的小屋里,翻阅着所能借到的每一份书刊报纸,以了解熟悉当今社会。说句心里话,来到这个时代己经十年了,但后世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心里向往不羁自由的八零后还是不习惯于这个时代的繁琐规矩,以前跟在师父身边,只用专心练功,而现在脱离了师父的羽翼,则需要操心个人的前途了。但现在国家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都不成熟,虽然该干能干的事太多了,可是凭着自己现在这个身份和年龄,可干的事却太少,想干什么都前怕狼后怕虎的。一时之间,郑浩还真没有什么好主意。实在不行就走一步算一步吧。为什么无奈的事总是那么多?郑浩这段时间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郁闷,除了赶集那天的事……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