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燃烧的海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一十六章 理智与成熟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以大复活工程完结为标志的大重建时代结束时,人类文明已经解决了两个生存难题中的一个,而且另外一个也得到了部分解决。

    这就是,能源不再是问题了。

    在掌握了对气态巨行星的改造技术之后,人类获得了一种极为强大的能源,而且在宇宙空间中几乎是取之不尽的能源。

    要知道,在星系中,巨行星的数量比类地行星多得多。

    按照科学家估计,整个宇宙中的巨行星的数量,基本上是类地行星的十倍,而且类地行星本来就是非常罕见的行星,其数量排在行星级天体中的末位,比任何一种其他绕恒星运行的天体都要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人类基本上不可能在巨行星上生存。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在巨行星上活动的技术,最基本的技术,就是克服巨行星上的巨大重力场,而采取的办法就是削弱重力场。至于巨行星上的其他恶劣自然环境,比如高温与高压,也很容易应对。只是,这类活动多半以科学考察为主,如果维持人类在巨行星上的长期生存,其成本将极为高昂,甚至比不上建造超级宇宙飞船。

    在巨行星中,气态巨行星又是数量最多的一种。

    原因很简单,如果巨行星是固体的,而构成的元素又以硅为主,那么巨大质量所产生的内部压力,足以使巨行星的外壳无法凝固,最终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崩溃,分解成为众多的小行星。

    这就是说,只要对气态巨行星进行改造·人类就能获得几乎取之不竭的能源。

    当然,在几乎任何一个恒星系里,都有一颗、或者好几颗气态巨行星,连太阳系这类偏小的恒星系里,都有足足四颗气态巨行星。在一些规模巨大的恒星系里,气态巨行星的数量甚至在一千颗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

    只是,能源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资源,特别是各种物质资源。

    显然,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改造“天鹅,的气态巨行星的时候,科学家发现,巨行星的内部融合反应生成了大量较重的元素。

    这个发现,让科学家想到,为什么不能人为的制造较重的元素呢?

    要知道·轻元素在进行聚变的时候,会损失到一部分质量,剩下的就融合成了较重的元素。比如氢元素的聚变反应生成物就是氦。当然,让氢元素融合生成氦,实际上是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

    越重的元素,越难以发生聚变反应。

    当然·任何一种元素都能发生聚变反应,不然宇宙中也不会有那么多重元素,因为宇宙初期生成的只有氢元素,其他的所有元素,都是在宇宙逐渐形成与逐渐扩张、以及恒星在生死轮回间产生的。

    三千年的时间,足够让科学家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了。

    到大重建时代结束的时候,人类已经掌握了用氢元素融合生成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十六位元素以内的所有元素。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十六位元素是什么?铁!

    也就是说·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氢元素·也就是质子与电子,通过聚变融合,无中生有的制造出铁。

    毫无疑问,这需要耗费巨大的能源。

    所幸的是·能源已经不是问题了。

    这样一来,就算在某个星系里缺乏前二十六位元素,人类也能制造出来,从而部分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

    当然,在这二十六位元素中,有三种至关重要,即碳、氧、铁。

    别忘了,人类是碳基生命,因此碳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类的正常生理活动基于简单的氧化化学反应,因此氧也是不可或缺的,而铁在人体内负责运送氧化剂,还是建造生存设施中用得最多的元素。

    说白了,只要有了这三种元素,人类的生存就基本上不是问题了。

    问题是,这只解决了生存问题,而没有解决发展问题。

    人类要发展,离不开对宇宙的探索,或者说是飞往其他星系,也就得进行宇航探险,也就得建造宇航探险的工具。

    建造探险飞船,最不可缺少的是数十种稀有金属。

    原因很简单,这些稀有金属是用来制造反重力场推进系统的必须元素,而且消耗量极其巨大。

    可惜的是,所有稀有金属都在元素周期表二十六位之后,而且大部分在最后。

    可以说,即便人类再花三千年,也不见得能够通过融合的方式,用质子与电子制造出稀有金属。

    当时,科家已经发现,铁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稳定的元素。

    说得简单一点,铁即不容易进行裂变反应、也不容易进行聚变反

    有了这个发现之后,一些科学家甚至预测,宇宙的终极形态,就是在不断的聚变与裂变之后,成为一个被铁元素充满了的三维空间。

    可以说,这个发现让科学家非常悲观。

    要知道,这意味着,人类很有可能在元素融合领域,无法迈过铁这一关,也就无法制造出宇航探险必须的稀有金属。

    结果就是,人类必须在宇宙中寻找稀有金属。

    所幸的是,在人类控制的一百万个星系中,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稀有金属,而且在完成了殖民地建设之后,多少还剩下了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在环境恶劣的星系里的殖民规模一直无法扩大,在很大的原因上就与稀有金属严重缺乏有关。要知道,在一些环境恶劣的星体上建造殖民地,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稀有金属。比如,在一些质量较大的类地行星上,就得考虑用反重力场技术降低殖民区的重力场强度,而在一些质量较小的小行星上,则得用相反的方式,增强重力场,以让殖民者健康发育与正常生活。

    面对这些e艰难险阻,人类没有退却,而是加大了宇宙探险的力度。

    说白了,只有尽快飞出第一次宇宙战争时的破坏区域,才有可能找到更加适合人类殖民的星系,也才有希望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由此,人类进入了“宇宙大发现时代”。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