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燃烧的海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五十六章 难题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动员了一千二百万人。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在吹牛。

    远东战场上,俄军几乎被消灭殆尽,仅存的作战部队也已退到堪察加半岛,兵力绝对不可能超过十万。更重要的是,在如此偏远、荒凉的地方,俄军别说作战,连如何在严冬中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堪察加半岛上的俄军,只得到了美国提供的有限支援。在冬季到来之后,随着港口冰封,美国没再向俄军提供物资。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三年到二零五四年的冬天,大部分俄军官兵都在为生存而努力。为了活下去,俄军以至组织了特地的狩猎队。

    毫无疑问,堪察加半岛上的野生动物倒了大霉。

    根据不确切的统计数据,在这个冬天,俄军至少猎杀了一万头棕熊,几乎导致该地区的棕熊毁灭。

    至于远东的其他地区,基本上都被队占领了。

    十月底,第一六五集团军的一支突击集群还到达了勒拿河河口的萨加斯特尔,向已经冰封的北冰洋打出了几百枚炮弹,宣布队到达北冰洋。大文学当然,这支人数不到两千的部队没有留下来,在十一月初就撤回到了雅库茨克。原因很简单,占领萨加斯特尔根本没有军事意义。根据中国陆军的作战演讲,这支部队向北冰洋推进,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检验地面战平台在冰原上的作战能力。当时,中国陆军已经获得了一批“极地型地面战平台”,并且装备了在极地地区作战的部队。

    在西伯利亚,俄罗斯确实进行了全民总动员,但是作战部队不会超过一百万。

    原因无二,能征召的男性都已征召了,剩下的要么是女性,要么就是未满十六岁的儿童与年过六十的老人。

    当时,西伯利亚地区至少有一千多万人向西逃到了乌拉尔地区。

    即便在乌拉尔地区,俄军也只大概三百五十万作战部队,另外还有大约三百万作战部队在后方锻炼。

    也就是说,俄军在大陆战场上的总兵力不会超过八百万。

    不可否认,从兵力角度看,俄军拥有绝对优势。

    可是,残酷的现实已经证明,兵力绝对不是致胜的主要因素,官兵素质、装备性能、士气斗志与指挥官的才能所产生的作用,都超过了兵力。在这四个主要因素中,俄军没有一个有优势。

    如此一来,新的问题就出来了。

    俄军能够在大陆战场上顶住队的战略进攻吗?

    答案明显能否定的,别说马歇尔,以至连布鲁希洛夫都认为,如果没有来自美国的强有力的支持,俄罗斯将不可避免的在二零五四年上半年战败。只是,布鲁希洛夫没有提到,即便美国出兵,俄罗斯能够坚持到二零五四年底都是个奇观。也就是说,布鲁希洛夫本人已经非常绝望了。

    第一百五十六章难题

    第一百五十六章难题

    第一百五十六章难题

    德黑兰战役的影响是双向的,相对而言,美国遭到的影响更大。

    通过这场战役,美**方看清了两个现实,一是俄军绝对没有想像的那么强大,二是队即将发动规模更大的战略进攻。

    对于前一个现实,早就有美军将领提了出来。

    在出兵伊朗之后,美国陆军中将格瑞斯、即伊朗战区美军司令官就向马歇尔提出,不要过分希望俄军有出色的表现,美国应该做好在伊朗单独作战的思想准备,不然在伊朗战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这份演讲,引起了马歇尔的重视,间接结果就是,马歇尔为格瑞斯增派了四个师。

    可是,却没有引起马歇尔的足够重视,因为增派的也是预备部队,而不是主力部队,且马歇尔没有为格瑞斯谋求美俄联军最高指挥官的位置,让他听命于伊万申科大将,美军得协助俄军作战。

    战后,格瑞斯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如果当时他手里的半数部队是主力师,而且是俄军配合美军作战,德黑兰战役的结果将截然不同,至少他会在德黑兰附近留下一支足够强大的作战部队。在回忆录中,格瑞斯认为美俄联军最大的问题,就是伊万申科大将过于急切的想攻入胡齐斯坦省。

    明显,格瑞斯忽视了一个问题,即进攻胡齐斯坦省是美国提出的要求。

    现实上,在蒋博文发起反击之前,格瑞斯只是提到要加强后方防线,却没有反对向胡齐斯坦省进军。在九月初,即中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大打出手的时候,格瑞斯还向伊万申科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由四个美军师打头阵,俄军出动两倍的兵力,争取在九月底之前攻占胡齐斯坦省。只是当时俄军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到位,而且伊万申科得到的也是预备部队,根本没办法执行这个作战计划。

    明显,这种推卸责任的事情,已经是美军将领的通病了。

    只是,这也给格瑞斯带来了好处,即在总撤离之后,伊万申科背了黑锅,不但被俄罗斯总统亲身下令解除职务,还被移交给了军事法庭,被判处了十多项罪名,最后还是总统特赦让他逃过牢狱之灾。

    顶替伊万申科的,就是格瑞斯。

    在出任美俄联军总司令之前,格瑞斯晋升为四星上将。

    必须承认,格瑞斯除了推卸责任之外,也是一位比较有才能的将领,而且是一位较为善于打防御战的将领。

    在他的组织下,美俄联军仅用了一个月就巩固了伊朗西北地区的防线。

    现实上,也正是他做出的贡献,才让美俄联军把撤下来的五十万大军派往大陆战场,不然肯定得留在伊朗。

    可惜的是,格瑞斯没有遇到一个合适的对手。

    受政治因素影响,以及戚凯威不想再节外生枝,蒋博文在十月底就被派往被公认为将领终结地的非洲之角,以陆军上将的身份指挥在该地区作战的东方联军,而他手下的主力部队却是陆战师。

    顶替蒋博文的是之前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鲁立毅,当时他已是陆军中将。

    在正式出任伊朗战区司令前,鲁立毅也晋升为陆军上将。

    有趣的是,鲁立毅在中东战场上的表现,证明他是一名擅长打防御战的将领,与蒋博文几乎完全相反。

    这下,在伊朗战场上,双方的最高指挥官都是防御型将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双方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把伊朗西北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