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燃烧的海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关键日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足以守住德黑兰,需要提供的不是兵力,而是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可以说,蒋博文应该做的,反而是加强在马什哈德方向上的进攻力度,尽快打通前往德黑兰的铁路。     可惜的是,直到十八日,第一一三集团军也没能完全攻占马什哈德。     这下,问题出来了。     完全依靠战术运输机向德黑兰空运物资,显然是不大现实的事情。     要知道,在伊朗战场上,中国空军没有明显的优势,只能在有限的事前内保持到手的制空权。也就是说,空运是间歇性的,不是随时都能向德黑兰派遣运输机。在九月十八日前的几天里,只进行了八次空运,而不是第十三集团军所需的十六次。结果就是,第十三集团军的物资变得极为匮乏。     当时,美俄联军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加强空中投入。     所幸的是,在伊朗战场上作战的主要是俄罗斯空军,美国空军只象征性的派遣了一支战术航空兵联队,而且部署在高加索山脉以北,离伊朗战场有差不多一千公里,作战飞机也只有两百架左右。     如果当时担当主力的是美国空军,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由此可见,在九月十八日,蒋博文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那么,为什么说九月十八日是决定性的一天呢?     原因就是,在这天,美俄联军最终确定了战略撤军计划,重新确定的战线在伊朗西北部地区,重点守卫以拉什特为中心的里海沿岸地区,争取在东部防线崩溃之前,把主力部队撤退到德黑兰以北地区。     虽然在此之前,美俄联军就订下了撤军的基调,但是俄军坚决反对大撤退,认为最多只能是战术性撤退,而且新的战线必须在德黑兰以难,因此应该集中兵力围歼攻占德黑兰的中**队。     九月十八日的战斗,让俄军认清了现实。     以当时的情况,美俄联军根本不可能围歼一个中国陆军的集团军。     要知道,战争打了快一年了,西方同盟集团还从来没有在战场上成整建制的歼灭一支中国陆军的突击集群。在很多地方,中国陆军的一个集团军,几乎能够单独承担起一个战略方向上的作战任务。     按照美军估计,围歼第十三集团军,至少需要动用十个美军主力师。     在伊朗战场上,美军总共也就只有八个师,而且全都是在战争爆后组建的部队,没有主力师。     至于俄军,更是以步兵部队为主。     既然无法围歼第十三集团军、收复德黑兰,就只能撤退到德黑兰北面,避开中**队的锋芒,重新组建防线。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