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枭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章 演射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特别是海东商路打开、南洋航路不断往西延伸之后,新学方面的工作重心就放在翻译、吸收中原之外地区的先进匠术跟学说。     不是林缚贪心,而是当传统的匠术与杂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量变引起质变,引起新学的喷性展,使得宗师级人物层出不穷,星空因此而格外璀璨。     诸人对推测术都不算熟悉,林缚便放下不提,又与高宗庭、葛存信、林梦得、刘师度讨论起来伏火弩,要以诸人的实际经验来考究伏火弩的不足及改进之法。     ***************     伏火弩就是林缚在后世所熟悉的火炮。     古人炼丹,常以硝石为主料,但用硝石炼丹,动不动就会燃爆,古往今来的诸多炼丹士便绞尽脑汁,往里掺杂其他炼物,以压制硝石的燃爆性,是为“伏火”。     故而后世人眼里的火药,当世人称为伏火丹——而当世根本就没有“炮”这个概念,仅有“弩”这个字最合其射击之形象,新式战械既然是用伏火丹燃爆来射铁弹,取名“伏火弩”倒是顺理成章之事——林缚也不便突兀的名之为“火药”、“火炮”。     因前朝陈国有两任皇帝皆食丹暴毙,之后继位的几位陈朝皇帝,都对炼丹术痛恨入骨,掀起轰轰烈烈的禁丹运动;越高祖立朝,也将炼丹术列为邪术而严加禁用。     虽说在三四百年前的炼丹士,就认识到当时他们所炼的伏火硫磺丹、伏火硝丹有燃爆、烟之性能,但也就止步于此。三四百年来火药的展跟应用都没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进步,在经过三四百年的封禁期之后,时人对火药已经是相当陌生了。     在航船初醒时,林缚甚至也认为这是一个完全没有火药的世界。     林缚在江宁展杂学,从不忌讳异端邪术,宋石宪才将他所收集整理出来的“伏火方”献上。当世留存的伏火方共计有二十六种,后经试验,性能与后世火药相近的伏火丹就有五种之多。     林缚倒是知道木炭、硝石加硫磺是传统黑火药的配方,但当世的伏火丹配方以硝石为主倒是不变,辅配物则有硫磺、铃草、鸡血藤等多种,威力大小各有差异,皆有燃爆性。     最终实际采用的伏火方,则是苦膏与硝石、磺硫混合粉剂。     苦膏是一种从闷烧煤的窑底油提炼出来一种浅黄色油膏,因入嘴苦涩,前朝陈时的炼丹士称之为苦膏。     这种伏火丹在改良之后,爆炸威力比林缚印象里的黑火药还要大上许多,也出林缚对黑火药的认识范围。     要不是考虑到炸膛的威胁,这种伏火丹能轻易的将早初的火炮射程提高到四里以上。     到后期,林缚索性将火药的研制全部交给宋石宪等人负责,他只是给宋石宪他们划了一个大致明确的展方向。     有了大致明确的展方向,又有多年来持续投入的大量资源跟人力不断改善丹方及配制方法,近两三年来,淮东的火药技术就差不多相对成熟了。     虽说火药能用于炸山开道及炸开城墙,但直接炸城墙时,还是要在敌城下挖洞,才能将大量桶装的火药埋进去引爆——不过,若是能在敌城之下直接开挖地洞、地道,那还不如直接挖塌敌城,并没有使用火药的必要。     另外,火药的改良工作虽然还能叫人满意,不过硝石的来源很是叫人头痛。     在炼丹术被禁之前,炼丹士所开的几处硝洞,都在江西境内的深山之中。陈朝禁丹,这几处硝洞都叫官府挖塌掩埋。还是在上绕会战之后,林缚才有机会重新去挖开这些给塌埋的硝洞提炼硝料,才解决硝石来源的问题。     火药的技术以及硝石来源都不成为问题,火炮的广泛使用才能成为现实,而火炮的开,也是由军械监秘密进行了好几年。     火炮的制造,实际还是处于传统匠术的基础之上。     不过林缚所建立的新学传承及研究体系,是当世父子、师徒相传的传统匠术传承所无法比拟的。     传统的匠术传承,有一个祖师崇拜的问题,限制了传承者对匠术的改良;父子、师徒相传,匠术的传播范围就十分的有限;再其次,传统的匠师、匠工,虽然归为贱户,受教育的程度很低;再一个,师徒相传,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缺陷,故而许多关键技术,师傅非要临死之前不会传给徒弟,也就经常因为意外,导致很多匠术的失传——这些都严重限制的传统匠术的展,一项匠术,也许要经过数代人才有改良和突破的可能。     而在淮东,林缚先将传统的工部,分拆成工造、军械、船政、治金、工矿、机横制造诸司监,在行政地位上,与支度、税政、邮传、民政、提学、提督诸郡等监司同等。又设崇学馆,使得在杂学匠术上有卓越成就的人等获得越寻常的政治地位,实际使得新产业、新学体系在枢密院内部,已经成为最大的一派势力,而非传统意义居六部最下的工部。     再一个,林缚彻底废除匠户制度,接管江宁工部之后,则进一步将上万匠师、十数万匠工融入诸司监管辖,形成以宋石宪、葛司虞、姜岳等崇学馆学士为而存在的庞大体系。     当传统的匠术,不能适应淮东的需求,淮东的做法就与传统截然不同。     比如四轮马车的摩磨问题日益严重,必需要得到解决时,军械监就明确将这个要求提出来,以姜岳为,组织一批人反复的去研究、设计、试验,故而在一年之间就推出小滚轮轴承。最初制造的小滚轮轴承,对马车轴轮的磨擦减损还很有限,军械监这边的研究与改良工作,也一直有一群人在跟进。     而在轴承的开过程中,对淮东其他军匠部门也提出大量的配合要求,推着其他部门跟着一起前进。这三年来,机械制造司下辖的工场,都已经开生产第三代轴承了,也次有了润滑油的概念,使得闷烧煤的窑底油及婆罗火油有了更广泛的用途。     没有新的体系,要想轴承技术在“隔行与隔山、师徒相传”的传统匠术领域自孕生出来,也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年、多少代人。     火药及火炮技术的研也是如此。     围绕火药及火炮的开,淮东聚集了以宋石宪、石凤台等人为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匠师,有本身学问就极高、又是科举出身的宋石宪、石凤台等给新学吸引的士子,他们将精力集中投入到火药及火炮的研上,辅以初成雏形的新学体系,三五年的研效率,也许能抵得上传统匠工数百年的经验积累。     仅火炮从选材、铸造、结构等各方向的试验数据跟资料,军械监就堆积了半间房子,这些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