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园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朝末期的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文字记录来看,当时荐福寺已迁入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公元年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明、清两朝时期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开始了荐福寺的中兴,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
公元1426年明宣德元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如今的“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当年明英宗的亲笔。公元1487年明成化末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
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公元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遇到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的整修规模最大。晚清时期还建造了藏经楼和南山门等。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
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此刻唐小莫已经站在小雁塔的广场上等待了,他这一刻还无法知道,在这里将要有一场恶仗正等着他!!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