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官人,吹灯耕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九章 发家不易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并且受到齐大郎卖鱼苗那个法子的启发,张巧儿也打定主意要想出一个成本接近零,并能够给张家带来稳定、源源不断收入的法子。     其实张巧儿也不是到了十二岁才想要挣钱,她其实早就想在北宋大展拳脚、用从现代带来的知识大赚一笔,也觉得这穿越女没露个两手、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就白白顶着“穿越女”这个头衔了!     可问题是张巧儿前世看的小说上写的、那些随随便便就能大赚一笔的法子,张巧儿统统都不会啊!     造玻璃?     这是个技术活,别说具体方法张巧儿这个小白不知道了,就是张巧儿知道、张家也没条件和本钱让她造啊!     造火枪、大炮?     这就更是个高级技术活了,张巧儿连炮仗是用什么做的都不知道,更别提造大炮火枪了!     剽窃诗词成为一代名人?     张巧儿同学的语文成绩一直惨不忍睹、每次考试都是压线通过……     于是张巧儿真真正正的遇到穿越、亲身体验了一回后,才发现穿越女并不是万能的、小说里头都是胡说八道的!     更没什么皇帝、王爷、大将军等大人物,被她的穿越女光环迷得神魂颠倒,然后上赶着把奇珍异宝往她跟前送、哭着闹着要把她娶回去!唯一和张巧儿有交集的男人齐大郎,还是个抠门小气的家伙!     于是张巧儿自我反省过后,郁闷的发现她只不过比古人多了些乱七八糟的见识、和科学知识而已,有些地方甚至还不如土生土长的古人呢!并且许多现代的新生事物、根本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在古代捣鼓出来的,穿越女想要发家致富其实也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运气和机会……     于是张巧儿认真的琢磨了很久,一时也没能琢磨出什么合适的法子来,总觉得脑海里有着许多可以利用的知识,但却缺少一把钥匙打开在北宋能用得上、且最适合张巧儿发家致富的知识!     且先不说张巧儿为赚钱一事如何烦恼,却说齐家得知张家的情况后,林氏倒也送了不少物事过来。吴氏知道林氏是真心想要帮助他们,可他们也不能仗着人家一片真心、就无休止的占人家的便宜,让张家欠齐家的人情越积越多。     因此既有了陈家送来的那些物事,吴氏这回没有收下林氏送的物事,林氏拗不过固执的吴氏、只能把物事都拿了回去,但却隔三差五的邀请吴氏一家到齐家吃饭,嘴上说是想要他们来凑个热闹、让家里别冷冷清清的,心里其实是想借着这样的法子帮张家减轻负担。     吴氏也不好次次都见外的推辞,因此这段时日、张巧儿一家人去齐家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这一日又正巧遇到齐大柱的生辰,于是林氏自是特意备了不少好菜,并邀了张巧儿一家过来凑热闹、替齐大柱庆生。     齐大柱和张大海一打了照面、自然就勾肩搭背的吃酒去了;张大郎兄弟和齐大郎兄弟则趁着没雨在院子里蹴鞠,吴氏、张巧儿、齐三娘则在厨房给林氏打下手,四个人一边忙活、一边说说笑笑,林氏和吴氏还时不时的把做菜的要领传授给张巧儿和齐三娘。     这齐家做的菜通常是大鱼大肉、张家一般很少做,因此许多宋人常吃的好菜张巧儿都没机会学。于是一有机会到齐家给林氏打下手,张巧儿便总会很认真的跟着林氏学做菜,力求多掌握一些灶上手艺。     而张巧儿跟着林氏学了几道菜后,才发现原来不止他们家做菜放的盐极少,像齐家这样的人家做菜竟然也不多放盐,似乎连齐家也觉得做菜多放盐、是一种十分奢侈的行为,因此宋人做菜大多喜欢用酱、再辅以少数的盐调味。     张巧儿留意到这一点后,之后便留了个心眼打探和盐有关的大小消息,也特意旁敲侧击的问了见多识广的齐大郎,最后弄明白北宋的盐为何那么金贵———这人不可一日无盐,盐吃得少会没力气、还会得一些病。因此盐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性,且因需要的量很大、这个行业的利润也十分惊人。     盐的种种特殊之处,让北宋朝廷把盐当做课以重税的对象,这盐税重了、盐自然也就卖得不便宜了。因此宋人才会觉得做菜多放盐是一种十分奢侈的行为,除了那些大户人家外,许多人家做菜都只放少量的盐、意在给菜调个味儿……     因家住海边,所以张巧儿对北宋盐业格外感兴趣,还专程往城里跑了一趟、细细的打探了各大盐铺的盐价。     张巧儿前世就听说过“三担米一担盐”的说法,原以为这盐的价钱一定很高,但费心打探过后,张巧儿才发现其实盐价并没有她想象中的贵———闽地沿海一带因靠海产海盐、因此不是缺盐的地方,官盐一石零售价约是八千文钱,折合算下来一斤官盐也就大约两百文钱。     不过因老百姓一日三餐或多或少都得吃盐,因此这盐商卖盐主要走的是量,这量一可观、一石哪怕只要八千文钱,总数累计在一起也十分吓人、足于让盐商获得巨额的利润。     且张巧儿打探到的还只是闽南一带海盐的价钱,听说西和、成、凤州等地一石官盐卖到四百文钱、甚至更高,让许多百姓叫苦连天、宁可去买价钱低的“私盐”。于是官府竟强制分配官盐、要求每家每户买一定数额的官盐,好完成朝廷让他们上缴的定额盐税。     张巧儿觉得一石官盐要八千文钱,那只要张家能从海水里煮些盐去卖,就算是悄悄的卖给贩卖私盐的商贩、价钱对折,那一石也能卖个四千文钱啊!于是张巧儿一边继续打探盐商如何在沿海一带收盐,一边搜罗脑海里和煮盐有关的知识,仔细琢磨可行的煮盐方法……     于是没过几日,张巧儿就打探到一个让她兴奋不已的消息———闽南一带的确是有几户人口众多的“亭户”(宋代生产海盐的民户的专称),这些亭户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边,世代都靠着煮盐这一技能替朝廷煮盐,并且他们煮盐的技能还只传男不传女。     亭户用所掌握的方法煮出海盐后,负责盐政管理的太尉府会派专门的人前来收盐,然后付给亭户一定的银钱。当然,朝廷收盐的价钱自然比市面上出售的官盐的价钱低上不少,不过亭户煮出来的海盐量通常都十分可观,因此沿海一带的亭户大多家底厚实、比寻常渔民要有钱。     而张巧儿之所以兴奋,乃是因为她前世正好写过一篇和古代盐铁行业有关的论文,碰巧查过古人煮盐的方法!并且因为方法奇特张巧儿还着重研究过,当时有着很深的记忆!     不过那篇论文仔细一推算、张巧儿写了都快有二十几年了,许多内容她记得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